AI賦能教師提升互動式教學質量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AI賦能教師提升互動式教學質量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21年發表了《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報告呼籲改革課程和教學方法,以響應社會已經正在發生的變化,包括:全球化、氣候挑戰和數字革命及相關變化, 並於2023年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 – 技術運用於教育:誰來做主》(《Global Education Monitoring Report –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 tool on whose terms》),反思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報告》指出,根據數字素養、技術獲取、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整合以及數字工具在提高學生參與和學習方面的有效性等因素是評估數字技術對教育影響的重要元素。 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使用已被認爲是提高學習成效、改善受教育機會和促進個性化學習體驗的强大工具。在教師層面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有效提升學生評估及個人化教學設計,特別在教學方式向互動式、啓發式、探究式轉型的當下,應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分析學生的課堂學習和行爲數據,爲教師提供有價值的洞察,幫助他們更好地瞭解學生的需求和進步情况,幷可根據學生的個人需求和學習風格,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和支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總的來說,教師應用人工智能可以爲課堂教學帶來更多的創新和效率,以確保其正確有效地評估及應用于教學實踐中。 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學院)推出「人工智能與課堂教學分析應用系統」,透過多模態課堂數據的采集集成,建立語料庫,進行機器學習大模型構建,利用人工智能進行高效、標準化、智能化的課堂評價,客觀、實證地將分析結果清晰明瞭地呈現給教師,為教師及學校進行改善課堂教學及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提供最佳工具。 以課堂「學」與「教」互動行為數據 智能優化互動式課堂教學 透過自2000年二十年間大時間跨度的研究,課堂研究經歷了重要的理論發展轉折,即從以行爲主義理論爲主導向以建構主義理論主導的轉變,倡導注重互動式、啓發式、探究式教學轉變,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增强學生學習的能動性、鼓勵參與式、協作式學習,以滿足高質素人才培養的需要。 課堂互動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人工智能與課堂教學分析應用系統」支持深層學習和高階思維培養,透過課堂「學」與「教」行爲數據,包括「互動主體」、「互動形式」、「互動時間」、「互動場景」、「互動質量」建立互動式課堂編碼體系,從功能、形式、層次、範圍和傾向五個方面提出13種思維方式,以劍橋大學教學對話研究部(Cambridge Educational Dialogue Research Group)所發布的標準:CI-PCD( Coding Instrument for Productive Classroom Dialogue)爲基礎,對課堂對話語料進行編碼,標準包括了六大分類(由初階至高階排序):從先前知識、個人主觀意見、對問題的分析、對知識整合、對知識推斷和對話間的構建,保證每一句課堂對話價值及互動沿進精確呈現。透過人工智能將一堂課整體表現、互動細節進行分析幷以不同的可視化圖表呈現報告結果,令教師充分瞭解課堂中師生對話及互動質量的分布,精准呈現教學成效,清晰展現學生在知識建構、思維啓發、問題探究和創新應用上的表現,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提高創新能力和解决問題能力。同時,教師還可與大數據庫中大師課堂進行比對、運用及有機整合,逐步形成應對不同學生的課堂教學範式,在不同課型、不同問題情境和教學需求中靈活應用。 將人工智能帶入學校  助力香港教師提升互動課堂教學水平 機器學習精確度的提升有賴更多學校、教師的積極參與。系統透過英文課堂、中文課堂,目前也進展粵語課堂,是全球唯一兩文三語、覆蓋數學、語文、英語、科學科目,以及項目制、體驗式學習的「人工智能課堂教學分析應用系統」(簡稱:「系統」)。學院致力于善用大數據、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技術,爲學校、教師和教研人員提供推動教學進步、拓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組織形式、規劃教學實施路徑和學生學習評估的工具,提高課堂互動提問與反饋的有效性,以及借助智能技術創設教學情境、任務訓練與改進、提高課堂教學系統性,促進知識建構、思維進階和問題探究。 「系統」旨在深入對接基礎教育的實際問題和發展需求,借助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數據技術,創新課堂教學評估,挖掘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規律,科學評價及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協同香港中小學校共同推進人工智能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提升香港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添加全新動力。 作者簡介: 張沁教授 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責任管理教育原則倡議組織中國學術委員會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全國工作委員會委員(香港)、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理事、華南師範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廣東教育學會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協同發展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監測評價、可持續發展規劃與治理、創新教學

Continue Reading

沉浸式體驗香港 認識自我 激發潛能:「薪火相傳 共啟未來」可持續發展及文化研學營順利結營

2024年1月26-31日,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為山東臨沂外國語學校 美達菲國際高中的同學們精心安排了為期六天的「薪火相傳 共啟未來」可持續發展及文化研學營,透過多元活動,加強學生跨學科知識及技能,沉浸式地為引導學生在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思考有關可持續發展目標、古蹟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航天科技、生物多樣性、氣候行動及碳中和、國際協商等議題,並通過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研學匯報分享等環節深化研學成果。

Continue Reading

2024 聯合國國際教育日 《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地區校本課程案例手冊》 再版發佈

2024年1月24日 聯合國國際教育日的主題是「學習促進持久和平」。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推進多元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徑之一,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與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將響應國際重點,發佈《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地區校本課程案例手冊》再版。

Continue Reading

E-newsletter Volume 31, Dec 2023

新聞通訊 電子月刊    第三十一期 2023年12月 【2023香港 – 大灣區中學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 世界遺產】 – 香港及大灣區中學生攜手發表「保護世界遺產青年宣言」 — 聯繫國際、國家、香港—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及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於2023 年 11月 25日舉辦「 2023香港-大灣區中學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MUNESCO)大會 – 世界遺產」。經篩選,來自香港及大灣區30間中學的162名學生模擬擔任54個不同國家的代表團提出保護世界遺產的創新方案,並通過思辯、協商,發表「保護世界遺產青年宣言」(宣言)。活動賦權青年參與探討國際事務,拓寬國際視野,同時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學生文化交流、尊重及共融,培養具「香港根、中國心、國際觀、大格局」的可持續發展未來人才。 大會由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 張沁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 文物保育專員 蔣志豪先生致辭,並邀請巴西駐香港總領事館 總領事 Mr. Manuel Innocencio de Lacerda Santos Junior、哥倫比亞駐香港總領事館 總領事 Mr. Luis Fernando Orozco Barrera、伊朗駐香港總領事館領事 Mr Mostafa Shabanipour、中國銀行(香港)企業社會責任辦公室副總經理葉麗麗女士以及香港致雨慈善基金會理事、世界基準聯盟監事張振宇先生共同主禮。 (嘉賓合照: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 張沁教授(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 文物保育專員 蔣志豪先生(左3)、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 劉智鵬教授,BBS,JP (左4)、巴西駐香港總領事館 總領事 Mr. Manuel Innocencio de Lacerda Santos Junior(左2)、哥倫比亞駐香港總領事館 […]

Continue Reading

E-newsletter Volume 30, Nov 2023

新聞通訊 電子月刊    第三十期 2023年11月 2023香港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高峰論壇 暨 頒獎典禮 主禮嘉賓主持開幕儀式(左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 林正財醫生 SBS JP、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胡曉明教授 GBS, JP、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 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會長 張沁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 孫東教授 JP、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科技創新界) 邱達根議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 葛珮帆議員 SBS, JP、香港建造業議會主席 何安誠工程師, JP 由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主辦、創新科技署資助、香港品質保證局及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支持的「2023香港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高峰論壇 暨 頒獎典禮」,於2023年10月21日假香港科學園高錕會議中心順利圓滿舉行。 可持續發展和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香港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高峰論壇 暨 頒獎典禮」配合香港創科發展所需,嘉獎香港各行業的機構、企業和創科人才,以鼓勵和推動機構及企業因應自身行業和業務範圍將可持續發展結合創新科技開發中。 活動新聞刊登於《信報》 1 Vol. 30 2023香港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高峰論壇 暨 頒獎典禮 主辦機構「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WISDP)」(學會)成立於2017年,是倡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並促進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專業學會,致力於協同開展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UNDESA)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協作項目,為企業、管理、教育領域以及公共部門和非政府組織的專業人士提供「可持續發展規劃師資格認證(CSDP)」和「可持續發展企業認證(CSDC)」,幫助「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及「可持續發展企業」走向更加卓越的成功,促進實現企業、地區及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學會的成立有賴一班來自不同國家、專業領域及國際組織的熱心人士,包括諾貝爾獎得主、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 (UNOSSC) 、聯合國負責任管理教育聯盟(UNPRM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協會、中心 (UNESCO & Association, Centre)及高等院校,他們共同商議建立一套完善的專業人員及企業的認證系統,在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UHKA)和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HiESD)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至今學會已匯聚40多間認證可持續發展企業及近300名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士獲認證成為專業會員,服務於各行各業的認證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共同攜手為香港不同業務及範疇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會長張沁教授致歡迎辭時指出,特區政府於去年12月公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當中一再強調未來香港經濟產業及社會環境方面的低碳和可持續發展,是次活動旨在配合香港可持續創科發展,其中「2023香港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大獎」冀以創新科技推進可持續發展,透過表彰優秀的可持續發展創科傑出人才及領袖,以鼓勵機構或企業因應自身行業需求開展可持續發展業務,共同步入以科技創新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黃金時期。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致辭時亦表示,可持續發展是國家重點發展戰略之一,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綠色轉型,並全力引領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在環境、社會及經濟需求取得平衡,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建立共融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科技創新界) 邱達根議員亦於致辭上表示,可持續發展不是個別行業的事,而是各行各業持份者都需要關注的事。從國家層面來說,綠色發展是重點項目之一;而市場方面,目前超過70%的碳交易均由歐盟主導,中國的市場只佔0.7%,碳交易在中國是潛力龐大的市場,而從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調查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發展方面也顯示出ESG投資、綠色金融將會是未來發展大趨勢。 2 Vol. 30 2023香港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高峰論壇 暨 […]

Continue Reading

E-newsletter Volume 29, Oct 2023

新聞通訊 電子月刊    第二十九期 2023年10月 「世界教師日 – 未來教育創新教學研討會」 2023年9月23日,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未來的教育」倡議以及10月5日 – 「世界教師日」,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在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的贊助及聯合主辦下於愛國教育支援中心 – 國情教育展室舉辦「世界教師日 – 未來教育創新教學研討會」。 活動示範了未來教育創新教學實驗室的多元項目,與校長、教師共同探討和分享可持續發展教育同未來教育嘅機遇同挑戰,著重於如何透過多元的體驗式教學項目在校內外活動、課堂中實踐可持續發展未來教育,同時配合展室中的碳排放監測設施令參與者了解並親身體驗「零碳展室」。活動亦得到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校長會、香港中學校長會、新界校長會擔任支持機構。 👩🏻‍🏫 世界教師日 World Teacher’s Day 2023 – 未來教育創新教學研討會 精彩視頻現已發佈!📚✏️立即收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GT2fKZhsk1 Vol. 29 世界教師日 – 未來教育創新教學研討會 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 張沁教授代表主辦方 致歡迎辭、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 胡少偉博士 代表贊助及聯合主辦方 致辭。 【🔸致力於將「未來教育創新教學實驗室」融入校園🔸】2021 年 11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了 《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報告,指出面對公正、公平和可持續未來的教育轉型,需要重新構建我們與地球、我們與技術、以及我們與彼此之間的關係。 張沁教授進行「未來教育創新教學實驗室」主旨演講,她強調在未來教育轉型下,我們需要鼓勵從教師到學生、從學術和研究中心到政府與民間組織的研究與創新,鼓勵各界團結和國際間更加 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以共同推動實踐這一未來教育的重新構想。在此願景下,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推出「未來教育創新教學實驗室」項目,旨在推動學校實踐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重新構想教學方法,進行教育教學革新,採用團結合作的教學法,開展課程與不斷發展的知識的共用,將教學重鑄為一項協作型專業。 實驗室需由至少一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認證教師以及至少五位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在校建立,開展圍繞碳中和學校、生物多樣性航天育種 STEAM 花園、 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MUNESCO)、古蹟保育傳承文化等創新教學項目,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空間,令其融入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中,發展學生系統思維能力、預期能力、規範能力、策劃能力、協作能力、自我意識能力、慎思明辨能力、及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八大能力。 【🔸身體力行:體驗「零碳展室」🔸】通過全方位智能碳排放監測設施,國情教育展室的燈光、電子熒幕、空調、甚至是閉路電視(CCTV)的耗能所產生的碳排放都能夠實時顯示。參與活動的嘉賓、教師親眼見證低碳數據的實時跳動,深刻體會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所帶來的環境影響。配合「零碳展室」,教育局前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方偉雄博士 進一步講解了如何運用校園碳中和場景融合STEAM教學令學生實踐當中。 本次活動已申請成為「淨零低碳活動」卓越計劃,亦由 方偉雄博士 作為認證可持續發展規劃師 (CSDP) 擔任統籌,透過各項低碳指引及碳抵消方案降低活動產生的碳排放,而碳排放餘量將通過認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碳權進行等量抵消。 2 Vol. […]

Continue Reading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