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沁教授是管理學學士、國際貿易學碩士、產業經濟學博士研究生,核淮風險評估策劃師(CRP)、注冊舞弊審查師協會(ACFE)資深會員(1996-2014)、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 WISDP)資深院士(Senior Fellow)、可持續發展規劃師(CSDP)。
張沁教授自1991年起從事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及產業營運開發等工作,積極參與開發區及城市新區開發工作,為多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完成國際招商、海外融資、產業重組、並購上市等。1998年張沁教授作為加拿大註冊會計師協會中國代表處主任(1998-2014)開展國際會計資格認證,先後與清華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等20所中國內地高校開辦國際會計專業。張沁教授曾先後擔任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財經發展顧問(1998-2003)、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研究及開發顧問(2000-2005)、以及山西省呂梁市政府顧問(2017至今)。
2002年起張沁教授致力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及開發,並積極策劃與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曾任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不動產學院MBA客座教授(2004-2006),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中港合作中心副主任(2007-200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 專家顧問兼專家委員會主席 (2016-2019) 。她的專業領域及研究方向包括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監測評價、可持續發展規劃與治理、創新教學、社會科學。
張沁教授亦曾主持十餘項國內外研究課題,包括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十二五」規劃課題(2010)、教育部綜合研究編入《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創新實踐》(主編:陳小婭)(2009),國際、國內學術論壇及刊物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6項、主編出版著作9本,包括:《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ISBN 978-988-79581-0-9 (2019),UN75 Dialogue Booklet《聯合國75週年對話 – 香港故事》ISBN 978-988-79581-6-1(202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校本課程案例手冊》 ISBN 978-988-75669-2-2(2021),《碳素養與低碳生活》ISBN 978-988-75669-4-6(2022)等。
張沁教授熱心參與社會公益、環境與生態保育,踐行公民社會責任。張沁教授積極支持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每年資助失學女童及貧困大學生,於2000年獲委任為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功勳理事;2002年,於首屆「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獲授予「慈善愛心人士」,名留中國八達嶺長城「中國兒童慈善功德碑」;2006年獲「女性世界」華人精英女性「社會服務獎」銀獎;2012年獲選為「中國十大傑出管理人物」;2013年獲「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開拓者獎」;2018年獲「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優秀人物」,帶領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HiESD)榮獲「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20年卓越團隊」,為香港地區榮獲「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20年最具影響力地區」。
陶教授是知名教育家,重要的教育貢獻包括:(一)引領和推動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二)推動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三)借鑑多元智能理論,進行開發學生潛能的實踐研究,促進因材施教(四)積極參與促進中國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五)區域教育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六)教育公平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七)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八)促進國際民間教育交流活動
陶教授亦發表過大量關於教育的文章和書籍,曾主編《教育評價辭典》及《多元智能與課程改革叢書》,著有《讓失敗率為零 — 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一路走來 — 陶西平教育漫筆》、《沉浸於求索之中》、《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在反思中創新》等。
博士(倫敦),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3-2008)
薛教授現為中國飛機租賃有限公司顧問及中國機場協同投資有限公司高級顧問。 他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1977年至2007年間任香港大學地理教授兼地理與地質系系主任。2008年至2013年間任香港浸信會當代中國研究高級研究所創會所長,同時兼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中國多所著名大學的名譽教授。
薛教授亦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3-2008)、廣東省省長顧問(2000-2005)、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港口及海事委員會委員 、港灣發展委員會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港口發展委員會。 薛教授發表了大量關於城市研究和發展戰略以及比較城市化的文章。 目前,他的研究重點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航空業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2018 年是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成立 15 週年。 在各方支持下,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共同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發起北京和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15週年,並得以發表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報告(2013-2018)。
2018 年 9 月 21 日,研究所組織了國際和平日慶祝活動。同時,研究所舉辦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WFUCA)交流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全國聯合會(CNFUCA)主席,陶希平教授、世界足聯名譽主席迪,倫德拉·巴哈特納加爾先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聯合會秘書長、印度協會和 WFUCA 主席,以及12 名執行委員會成員出席了慶祝活動和交流會。積極響應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廣東省教育督導協會、華南師範大學、廣東省可持續發展教育工作委員會等發起並參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論壇。
論壇針對大數據創新教學實踐、質素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為教師提供多次交流培訓。 2018年,學院和協會與其他各方合作,為學生組織了各種研究和學習項目,包括與香港著名大學合辦的STEM教育大學夏令營、和平花園國際文化交流研究營就職典禮、由香港民政事務局青少年發展委員會資助的歷史追踪及教育戲劇計劃,香港學生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多媒體研究學習營。全年有2000餘人次參加研究學習計劃和培訓計劃。 2018年,全球公民教育計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協會發起,並由香港賽馬會贊助。
HiESD 支持聯合國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HiESD 將繼續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 未來一年將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ESD),HiESD的發展政策是在區域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行動。 在教育方面,HiESD 將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協會和全球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 (WISDP) 合作,進一步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例如將可持續發展教育擴展到行業和商業組織。 在可持續發展行動方面,未來幾年的主要行動是SDG 行動 26908、智慧健康學校、大數據實驗室、健康數據服務研究。
可持續發展教育:
小學、中學、健康六維、可持續發展基礎項目、工商業組織、金融、工程、管理、教育、商業組織和培訓機構的可持續發展規劃培訓和頒授、在線培訓、在線學習( 練習、測試和技能識別)。
可持續發展行動和目標:
SDG 行動 26908、可持續發展目標全球合作中心 – 香港大灣區 (GPC-GBA HK)、智慧健康學校(中國和香港)、大數據實驗室(與中興通訊合作)、健康數據科學研究(合作夥伴和提供資金)。
服務和可持續發展計劃:
可持續發展諮詢(如可持續發展城市)、智慧城市、大灣區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