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滬港情 — 學院為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二實驗學校進行可持續發展及文化保護研學營

2025年1月21至26日,由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學院)主辦,上海國際教育交流協會組織,為上海師範大學附屬第二實驗學校的同學們完成了為期6日的「可持續發展及文化保護研學營」。

本次活動圍繞「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主題,融合跨領域研學專題,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古蹟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及國際視野」等,通過充實有趣的活動安排以及專業的講解,啟發學生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探索精神、好奇心、創新思考,更是加強了同學們的團隊協作、自信表達能力,拓寬國際視野,深化滬港間的可持續鏈接,攜手共同培養未來小領袖。

核心跨領域主題 — 可持續發展

開營首日,同學們來到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的國情教育展覽室進行開營儀式。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會長致歡迎詞。

同學們通過體驗式、互動式的工作坊和趣味遊戲認識了可持續發展和17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與之後的研學活動環環相扣,為同學們的吸收和理解打下基礎。

特色主題 — 氣候行動及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惡化是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培養青年一代對氣候變化從認知到態度及價值觀,再到積極採取氣候行動,也是本次研學的主旨之一。

配合學院準備的學習資料和工作紙,同學們在海洋公園學院、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香港科學館展開研學,並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最後一日進行的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研學活動中以「推動氣候行動的創新科技」作為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特色主題 — 古蹟保育傳承文化

本次研學邀請到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 副教授 、香港建築師學會 古蹟及文物保育委員會 前主席 梁以華 建築師為同學們進行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啟發同學思遺產的價值、保育的重要性。


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同學們親身走進香港特色的活化古蹟建築,觸摸有著曆史痕跡的一磚一瓦,同時體會香港中西結合、新舊融合的特色。

學院的「世界遺產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教師培訓」第六期學員、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紐工藝傳承人 麥琬思導師細心地指導同學們製作花紐,並期望同學們以此培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育的意識和興趣。

特色體驗 — 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 青年事務統籌、第二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9 香港青年代表 陳思樺導師為同學們進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工作坊以及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體驗課程。

大會培養同學們的慎思明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協商溝通能力及演講能力,開拓國際視野。

總結、分享及證書頒發

張沁教授為同學們進行了結營寄語並頒發證書。張教授特別提到,體驗文化、認識文化是相互理解、溝通的重要渠道,相信本次研學建立了深刻的可持續滬港情,亦期望未來開展更緊密的兩地交流和合作。

在結營儀式上同學們以「話非遺」、「大坑說」「花紐情」、「海洋記」、「大學問」、「模聯誼」六大主題就本次的收穫進行了分享:

李同學、王同學: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的體驗活動培養了我的國際視野和作為全球公民的使命感。以氣候行動作為議題令我們深感意識到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以及我們作為青年人肩負著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責任。

李同學:梁以華導師的講座十分生動,令我們在思考、表達、互動中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再配合親身走訪大坑火龍文化館、大館以及中環街市的研學,讓我們感嘆文化歷史的源遠流長。我們在挑戰很多第一次的未知、體驗第一次的美好中收獲滿滿。

魯同學、丁同學:海洋公園及海洋公園學院的參訪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令我們在近距離接觸海洋生物、極地企鵝的過程中反思了海洋及陸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我們對海洋的敬畏和熱愛從心中油然而生,期望在未來攜手守護這片藍色的家園和自然的美好。

朱同學、金同學:制作花紐培養了我耐心、專注力、審美能力和創造力,不僅令我體驗了一項獨特的非遺手工技能,更讓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力量,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令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了解研學團詳情:https://hiesd.org/wp/#flipbook-df_19986/43/

www.hiesd.org
info@hiesd.org
+852 2312 7696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