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2021 年 5 月 17 日至 19 日(BJT)在柏林線上舉行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WCESD)。 中國分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舉行。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材司、教師司司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工作委員會負責人出席會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協會、香港教育研究所 可持續發展教育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和終身學習教席也加入了香港的在線活動。
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WCESD) 閉幕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協會於 2021 年 5 月 29 日上午 10 點在香港召開了香港地區報告新聞發布會。 張沁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香港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院長 ,以及李子建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發布報告,首先報告了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要點,隨後介紹了中國在大會上提交的國別報告中的六章,以及促進教育發展的四個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 (ESD) 及其在區域報告中對香港的展望。
張沁教授 介紹了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WCESD)的背景,然後 李子建教授 報告,部長們報告了中國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經驗和潛在問題,同時為在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承諾。 鄭富芝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指出,中國政府已經通過以下方式將生態文明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教育課程:(1)納入國家規劃,明確行動目標; (二)教材的修改和教學的整合; (3) 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確保有效實施。
會議分為多個部分:小組討論環節深入探討了一些普遍存在且相互關聯的全球挑戰,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如何促進改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可持續發展教育如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綠色循環經濟等方面提供對策 。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聯合國 “Learn for Our Planet” 報告發表, 秦昌威先生,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在中國分會上表示,我們將按照教育部的規劃,以生態文明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為重點,通過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教育路線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做出更大貢獻。最後在閉幕式上發表了《關於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柏林宣言》,敦促各國立即採取行動,通過教育和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承諾,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行動。
五大優先行動領域
在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WCESD)總結後, 張沁教授 總結了六章的國家報告,包括:發展過程、總體框架、實施策略、質量評估、案例研究,最後是預測。 她還表示,香港區域報告的許多部分都包含在國別報告中,例如在香港建立可持續發展目標終身學習系統,如第 3 章:實施策略、香港特別行政區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學習型城市、 香港教育大學一項目名為「生命教育和公民科學通過樹木保護和保育」、 HiESD 一項目名為「智慧健康學校」。
在香港區域報告中,可持續發展教育在香港的推廣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李子建教授 回顧前兩個階段是網絡建設階段、學習與交流階段、研發階段、宣傳推廣階段,以及教科文組織可持續發展教育全球行動計劃(GAP)的實施階段。 第三階段(2016-2020年),建立了SDG終身學習體系。 在各類專業人士的參與下,以及在諾貝爾獎得獎者、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UNOSSC)和聯合國負責任管理教育原則(UNPRME)的專業人士支持下,世界可持續發展規劃師學會成立。 同時,加強與聯合國相關組織的合作; 例如,該協會是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下的區域記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的成員等。
第四階段, 張沁教授 還強調了“在全球危機中創造新機遇,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2030”是2021-2030年的重要階段。 應用研究將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瞻性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以建設包容、開放、和平、適應性和可持續的城市,培育精英,同時強調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和 2030 年 ESD 路線圖。
除了主報告, 張沁教授 提到了香港地區的四個案例:可持續發展教育計劃、智慧健康學校、可持續發展規劃項目、通過樹木保護和保育項目學習生命教育和公民科學,通過樹木保護和保育項目學習生命教育和公民科學,以及來自六個可持續發展學校的案例,包括聖保祿學校、中華基金中學、聖文德天主教小學、聖保祿中學、萬鈞伯裘書院和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學校。在香港區域報告新聞發布會結束時,張教授呼籲密切關注即將發布的香港區域報告。